被视作会员制超市标杆,广受追捧的山姆会员店,却因为选品问题被骂上热搜。
原本会员们还只是讨论山姆这几年下架了哪些自己喜欢的商品、在哪里还能买到,渐渐的就变成了抱怨山姆如今的选品为何不能让自己喜闻乐见——是不是因为换了CEO,最终在发现山姆上架了好丽友之后,这些讨论变成了愤怒。
会员们认为山姆变了,不再是那个可以“无脑入”的山姆。而且货架上那些没有Member’s Mark标志,并且在其他商超也随处可见的商品就不应该出现,这让他们每年缴纳的会员费成了某种智商税。
更有一种声音在传播,“什么牌子只要在中国待久了,换上了中国人高管,质量和服务就会下滑”,并且流传了一张关于沃尔玛CEO换成了一位中国高管的图。
实际上,山姆在去年底确实经历了一次换帅,沃尔玛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朱晓静在邮件中宣布,山姆会员店中国总裁文安德将于2025年1月正式退休,由沃尔玛国际部营运高级副总裁郑硕怀接替文安德,担任山姆会员店中国代理总裁。
但郑硕怀的定位其实更接近COO而非CEO,山姆中国区的首席采购官也并没有因为这次人事调整而变化。与其把山姆中国区的变化怪罪于华人高管,还不如多想想,山姆在中国的那套接近于特供生意的经营模式,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。
本文是来自《巨潮WAVE》内容团队的深度价值文章,欢迎您多平台关注。
01 中产
山姆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,真正爆火却是在2019年,因为那一年起我国人均GDP达到了1万美元。根据美国已有的行业经验来看,会员制商超繁荣的基础就是中产阶层,会随着他们人数的壮大扶摇直上。
根据麦肯锡发布的《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》,我国一二线城市人口中达到中产阶级及以上收入水平的人口从2010年的15%上升到2018年的59%。正常情况下,这些居民有更强的消费信心,愿意为新型消费支出更多。
逛商超虽然是一种传统消费,但逛商超前要先交会员费、买的是别处没有的会员精选商品,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新模式。尤其是对于那些开始想要展现自己阶级地位、社会独特性的中国中产来说,这更是一种有差异化又体面的模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