亮剑》播出20年后,李云龙带着他的独立团,又杀回来了。
7月3日,国新办举办了新闻发布会,宣布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,中国广电主办的重温经典频道,将在7月至9月集中展播一批抗战题材经典作品,其中《亮剑》将于9月重播。
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,作为献礼剧的《亮剑》在央视播出即火,凭借13.7%的超高收视率一跃成为当年的荧屏冠军。角色性格鲜明、台词富有生气、剧情不拖泥带水……《亮剑》就这样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回忆。
(图/《亮剑》)
20年来,人们对于这部剧的喜爱并未减退,《亮剑》的豆瓣评分仍在逐年上升,目前已经高达9.5分。直到现在,《亮剑》里的许多经典台词还成为人们常用的网络热梗和表情包。一言不合,就要拿出“二营长的意大利炮”,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也时刻在表情包中准备调侃“你啊,总是能给我出点新花样”。
(图/豆瓣)
然而,这么多年过去,每当观众盘点或重温经典抗日电视剧时,却发现来来回回总是《亮剑》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《雪豹》等这几个老面孔。而对于后面相继出现的充满逻辑硬伤甚至剧情开挂的“抗日神剧”,人们也难免疑惑:拍出一部好看的抗日剧,有这么难吗?
火了20年的《亮剑》,
是怎么拍出来的?
2000年,作家都梁创作出了《亮剑》的原著小说。
作者:都梁
出版时间:2005-3
出版社:解放军文艺出版社
全书以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经历为故事主线,从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写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。实际上,原著共有四十三章,其中描写抗日战争的内容不到十章。改编成电视剧后,剧情停在了李云龙、丁伟、孔捷三人在军校汇报毕业论文、参加阅兵的一刻。
即便如此,电视剧对《亮剑》小说前期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刻画已足够人们仔细回味。作者都梁回忆《亮剑》的创作背景,缘起只是和朋友打的一个赌,但故事在心中酝酿时间极长,最后,仅用了八个月时间便完成了小说。
时至今日,主角李云龙的形象仍然深入人心,他貌似粗枝大叶,缺乏文化修养,动辄粗话连篇,政委赵刚初来乍到,便直言“尿不到一个壶里”。但这种粗犷之下,又有着军事斗争时的灵活,粗中有细。以至于到了2025年,有关《亮剑》的视频评论区,还会有观众以楚云飞的口吻调侃:“云龙兄,都2025年了,我那批装备什么时候还呢?”
(图/《亮剑》)
电视剧中,李云龙听闻亲如兄弟的警卫员“魏和尚”被土匪杀害后,手刃凶手报仇,因此违反纪律被降职成营长。关于他的心理活动,原著中这样描述:“这是李云龙第四次被降级了,他不大在乎,只要能给和尚报了仇,就是降成战士也值了。”
这种带有血性的英雄形象,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作为“人”的血肉感情。和其他战争片中高大全的军人形象相比,更加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,出现在二十年前的荧屏上,给人耳目一新之感。
而主角之外的角色,也同样有饱满的人物弧光。以处在李云龙对立面的楚云飞为例,这位晋绥军358团团长,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反派”,常常显露出聪慧、勇敢、果决的特质,比如在部下想投靠日军时,质问对方“你的意思是有奶便是娘?”正因如此,中国军人在抗战中团结一致、共御外侮的精神,才更有了动人的力量。
(图/《亮剑》)
都梁曾经在部队服役,喜好军事和历史,书中诸多情节和人物,也有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型。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,在他看来,抗战题材第一要素是展现真实,“别总想着取悦观众来加些什么新鲜元素,观众永远没法讨好”。
而相当一部分花样百出、甚至背离历史的战争“神剧”,又在不断印证《亮剑》创作精神的含金量。
井喷的神剧,
把战争演成了爽剧
2005年前后,影视界掀起了拍摄抗日剧的热潮。今天仍在许多地方卫视滚动播放的抗战剧,不少就诞生在那一时期。
据相关从业者介绍,这类抗日剧的场景和剧情大体类似,很多道具和服装都可相互借用,拍摄难度并不高;对于投资方来说,高周转的模式也可以帮助资金快速回笼,同一座影视城,高峰时期就有十几部题材相似的电视剧在拍摄。
如此一来,拍摄严肃的历史题材电视剧,反而日渐变成了一套流水线式的工作模式:剧情与服化道不符合历史,角色全员“工具人”都没关系,一味把正面角色塑造得坚不可摧、如有神助,敌人愚不可及、残暴凶狠,不仅是对创作精神的践踏,也是对历史精神的背离。
2012年的电视剧《神枪》,被不少网友评价“剧情差、演技烂”,至今还常常被拿来作为反面案例。为了展现剧中人物的高超枪法,主创靠想象力和意志力实现了“子弹拐弯”的神迹,把一部战争剧活生生拍成了科幻片,豆瓣评分3.4分,足以体现该剧的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