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丧服制度(核心含义)
指古代亲属为死者服丧时,根据血缘亲疏关系穿着的五种不同等级的丧服,服丧期和服饰规格依次递减,体现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。具体分为:
斩衰(cuī):最重丧服,粗麻布制成,不缝边,服丧三年(如子女为父母、妻为夫)。
齐衰(zī cuī):次重丧服,缝边,服丧期分一年(如孙为祖父母)、五月(如为曾祖父母)、三月(如为高祖父母)。
大功:粗熟麻布制成,服丧九月(如为堂兄弟、已嫁姊妹)。
小功:较细熟麻布,服丧五月(如为从祖父母、外祖父母)。
缌麻(sī má):最轻丧服,细麻布,服丧三月(如为族兄弟、岳父母)。
意义:通过丧服区分亲疏,维护宗法伦理,所谓“出五服”即指亲属关系超出五代,无需服丧。
2. 地理区划(先秦时期)
先秦文献(如《尚书·禹贡》)中,“五服”指以王畿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五层行政或文化区域,每服五百里:
甸服:王畿直属区,纳粮赋。
侯服:诸侯封地,拱卫王室。
绥服(宾服):安抚教化区。
要服:边疆羁縻区,松散管辖。
荒服:蛮夷居住地,名义臣属。
注:此说多为理想化描述,实际历史中未必严格实施。
3. 服饰等级(引申义)
泛指古代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等人的五种礼服,或不同场合的礼仪服饰(如吉服、凶服等),体现身份差异。
现代用法
家族关系:民间常说“出了五服”表示亲属关系疏远(超出高祖至玄孙的五代)。
文化隐喻:用于形容严格的等级制度或亲疏界限。